140074343
截至11日24:00:00,2016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1207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

销售火爆

双11一开始,阿里就火力全开,6分58秒天猫淘宝平台成交额超过100亿元。2015年达到此交易额用时12分28秒去,2014年用时是38分钟,而2013年达到百亿时,已经接近凌晨。11月11日下午3点20分,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去年纪录912亿。截至18点55分,天猫宣布其“双11”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去年的数字则是912亿。

最终全天数字定格在1207.8亿。以全国14亿人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人在天猫购买了86元钱的商品。

作为天猫双11金融支撑力量的蚂蚁金服全天完成支付10.5亿笔,峰值达到12万笔/秒,是去年的1.4倍;银行交易支付峰值5.4万笔/秒,是去年的两倍。其中,余额宝占比11%,第二次参加双11的花呗承担了20%的占比。

电商都增长迅猛

京东宣布,下午1点30分,其交易额超过去年双11的全天交易额。
苏宁易购宣布,截至11日下午六点,订单量同比增长197%,移动端用户占比83%。
国美(微博)在线宣布,截至11日中午12时,国美在线订单量暴增6倍,交易额同比增长384%。

天猫手机品类小米销量第一

小米天猫旗舰店所有产品总销售额12.95亿;
荣耀(不含华为)天猫+京东总销售额超22亿。(估计是天猫12亿,京东10亿)。

小米放出499的特供机红米4A大招,由于是双十一和双十二特供,很多人抢购,单品销量超过100万台。100万 × 499 = 4.99亿,占了总金额的4成。
小米获得天猫安卓机销量、销售额双料第一。也说明,目前手机仍是决定小米命运最重要的品类,而不是其他的智能硬件。
双十一当天,荣耀和小米在手机销量在不同时间段是交替领先的,最终当然是小米笑到了最后,不过大家从数据里估计也看出来了,小米是惨胜。

移动端占比明显

双11数据显示,用户购物习惯明显向移动端倾斜。

双11开启一个小时之内,天猫移动端交易占比是85%,在最初的十几分钟,无线支付占比超过90%。截至中午12点,京东商城来自移动端的下单量占比突破85%。
苏宁易购称其移动端用户占比达83%。国美在线则表示其移动端订单量占比高达70%。

消费品仍以服饰为主

此外,天猫数据显示,消费者最关注的商品排名是服装鞋帽类占41.22%,户外运动类占19.83%,家居用品类占10.77%,家电类只占6.4%。

蚂蚁金服数据显示,截至昨日下午5点,蚂蚁保险平台双11消费保险突破4.7亿笔,提供保障金额超185亿元。通过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9家保险公司合作,蚂蚁金服推出质量、物流、售后、价格、信用等5方面保险,包括衣服褪色险和鞋子脱胶险等。

用户购买更加理智

双11刚开始的几分钟,微博和朋友圈都有人抱怨,抢不到货,但也就这仅仅几分钟,购买体验就恢复正常。

现在双11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爆买现象并不多,更多的品牌、来自更多的国家的商品被双11的消费者装进购物车。

在过去的几年里,电商造节符合电商产业链上的所有需求:电商平台需要通过走量带来广告费用(平台模式)或交易利润(自营模式);卖家和品牌方需要年底清理库存或者在业内占据更高的位置来获取上游资源;而刚刚接触电商不久的消费者们,则需要电商的集中促销来获得更加便宜的商品。

从这几年双11的走向来看,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平台方(主要是阿里)冲击交易额的主要手段是扩充品类,从淘宝小卖家到大品牌的天猫旗舰店、从纯实物到服务类商品、从国内到跨境……但目前品类扩充已经几乎到达极限,除了一些非标品的生鲜电商外,天猫双11涵盖了一切。

而从商家来说,清理库存固然重要,但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双11更是一场秀,是一个优秀的广告载体,可以很好的树立品牌形象。

直播、VR等新模式探索

去年双11晚会已经露出了“边看边购”的直播模式。今年双11,多家电商平台更是开启直播模式、VR体验等购物模式,另外无人机、无人车送货也成为常态。
双11前夕,阿里巴巴上线了虚拟现实购物Buy+频道,边逛边买,身临其境的体验式VR购物开始走进人们生活;京东在11月10日也上线了12小时直播Show,直播过程中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微博)亲自下厨烹饪大餐,其所用的食材“跑步鸡”,波士顿龙虾等在京东同步销售;双11期间,国美(微博)在线CEO李俊涛上线直播发“红包雨”;聚美优品CEO陈欧直播时则送出MINI轿车。

但这些新模式从目前来看,仍无法对双11的业态产生根本改变。以直播为例,目前大多数电商平台直播都是企业CEO或明星亲自上阵,吸引粉丝能力十足,以刘强东秀厨艺直播为例,累积有2100万人次在线观看,不过产生多少购买却是未知数。

实体超市的火热

“双11”出现实体店“火拼”电商现象,尤其是超市领域,北京地区的一些超市线下销售一样火热。在电商冲击下,线下超市的销售也在不断进行线上融合。

尽管超市“双11”期间促销活动带动的销售效果良好,不过近年来,受经营成本攀升、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零售主要指标增速回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关店现象频繁发生。

电商快速发展,影响了传统百货零售销售经营,传统零售行业销售线下向线上转移的现象明显,这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百货零售行业产业升级的一个路径。

快递不断进步

“双11”网购狂欢影响更为明显的是快递行业,每年双11快递的“爆仓”成为消费者购物体验的薄弱一环。

据中国快递协会和菜鸟网络预测,今年“双11”快递行业处理的快件量将超过10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全行业将有268万一线人员投入到快递服务中,较去年增长超过50%。
2016年前三季度,邮政业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行业业务总量、快递业务收入与去年全年相当,快递业务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分别提高8%、10.7%,2016年全年快递业务量有望超过300亿件大关。

“双11”的经济效应

电商‘双11’带动的整个消费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贡献,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有可能达到小数点的后一位。“双11”大规模的销售极大刺激了内需,很多工厂通过网上销售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库存和人力成本,让利给顾客,刺激了消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我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8482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努力方向,除了电商“双11”,未来还需营造更多新消费热点。目前国内流通领域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将可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种类消费品;同时随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对经济贡献也越来越大。

电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电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促进了技术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电商行业极大地带动了电子支付、信息安全、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发展。随着电商技术未来进一步革新,将带动大数据、物流、支付、智能购物、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型行业的快速发展,或传统行业的创新转型。

随着分工的细化,电商行业必将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标准、行业标准,对我国的转型升级有很大推动作用,一些巨型电商品牌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成为我国软实力的一部分。